“我家孩子总是不断重复一句话”
“我家孩子总是喜欢摆弄手指,摇晃身体”
“我的孩子有时会不断敲打自己的脑袋,咬自己的嘴唇”......
这些行为属于重复刻板行为吗?
刻板行为都有哪些呢?
其实“刻板行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V) 中指出, 重复刻板行为是指一系列频率较高、无明显目的和意义的行为,还包括兴趣狭隘、很难接受事物的改变等。 较小儿童常表现出简单重复的刻板动作如不停地转圈圈、不断地摇晃身体等;随着能力的发展,有的刻板行为表现为物品一定要排成一排、固定玩具固定玩法、坚持走固定路线等。高阶段或高功能水平儿童常表现出对数字感兴趣或汽车标志、车牌号、电路图等的痴迷。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大部分孤独症孩子的行为都比较刻板,那么孤独症孩子的刻板行为表现有哪些? 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1、刻板动作 比如反复甩手、玩手指、摇晃身体、打头自伤、开关门、窗和抽屉,按某种方式排列物品,或者出门前一定要关灯、关电视、关门等。 2、刻板思维 比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讲故事只讲同一个,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 3、刻板语言 简单的如重复同样一句话(有自言自语的性质),唱同一首歌等。 4.刻板规则 比如玩游戏只能接受同一种规则,换种方式就不行..... 其实对于普通儿童来说,他们或多或少也会有些简单重复的刻板动作,但这些行为会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能力提升而消失。 而在2岁以上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中,更容易伴有刻板行为。其中,又以孤独症谱系儿童最多。 在孤独症谱系儿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其刻板行为依次表现为:刻板动作、刻板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等。 1.提前预防 提前预防,简单来说就是随时关注自闭症儿童可能出现刻板行为之前的任何“苗头”,避开引发因素或者做出有针对性地改变,转移其注意力,以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 2.尽量让孩子有事可做 尽量让孩子有事可做,将孩子的时间都安排起来,减少孩子无事可做的时间,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没有时间去做所谓的刻板行为,同时将这些碎片时间很好的利用起来,可以用来训练孩子的配合和一些能力的提高。 3.立刻打断,转移注意 一旦刻板行为(尤其是刻板动作)发生,要立刻打断,转移孩子注意力,做些别的事情,避免刻板行为严重化。例如儿童坚持只走同一条路线回家,那么这时候可以通过孩子其他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让他边做喜欢的事边逐步变换路线回家。 4.用孩子喜欢的事情来代替 有些行为,最好能在行为发生前就将其代替掉。如儿童咬手指可能是为了获得口腔刺激,可以借助咬磨牙棒或其他食物,让儿童同样获得口腔刺激,来减少刻板行为的出现,或者先安排他去玩喜欢的玩具,或者看喜欢的图书等,让他忘记“咬手指”。 其实,孤独症儿童种种刻板行为的背后往往都代表着其需求、困难或者意义,家长应该进行多观察、多分析,善于发现儿童刻板行为的积极方面,运用综合干预手段,以同理心对待他们,当儿童有正确行为的时候要即时鼓励,给予适当的引导,刻板行为就会得到改善和减少。 当家长朋友们发现孩子有类似这些行为的时候一定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