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孩子并不需要特别指导就能学会社交技能,他们通过日常观察大人或同伴来理解一些常见的社交行为规范,根据别人的反馈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对于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来说,“社交问题”一直是孤独症儿童无法进入校园、走进社会的关键,而教会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社交则是每一个孤独症父母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孤独症1 (2).jpg


社交训练的原则
01
科学性

我们不能凭空去设定孩子的训练目标,不能盲目地期望孩子一下子具备各种能力。我们应根据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规律,评估孩子实际能力,从他目前新达到的能力开始由浅入深地设计和实施社交互动游戏和活动。

02
随时随地

社交训练融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跟小孩发生接触了,就可以进行社交训练,包括吃东西、玩耍、取物、散步、购物、做家务或其他事情。无论孩子是否合作,家长都要想方设法和孩子发生联系,包括各种的模仿、跟随、吸引、挑战、设置障碍。

03
快乐有趣

社交训练的过程必须强调"无快乐、不康复"这样一条准则,孩子应是基本快乐的,父母也需要快乐,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训练的初衷,才会让孩子愿意配合,让家长可以坚持。如果满眼就是孩子哭闹、父母心烦,那是不可能长期训练下去的。

04
充分利用需求

不要包办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活动,不要对孩子照顾得太周到,以免扼杀孩子的自主需求,甚至还额外“制造"需求。

例如将孩子喜欢的物品放在他知道或看到但拿不到的地方,让孩子想吃、想喝、想玩,孩子不能轻易得到但感到焦急,这时候就更容易主动提出需求,产生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这时家长要装作不明白孩子的意思,继续制造出更多的交流机会,不要“聪明”地立即满足;逐渐地让这样的交流需要双方来回互动更多个回合才能完成,就能充分利用交流的机会,设计更多的社交训练。

05
遵循孩子的兴趣

有的时候,孩子自己的活动也是有意义的,父母可以加入进去,顺着孩子的兴趣展开活动,和孩子一起读书、哼曲、搭积木,在这个过程中把上述的社交成分融入进去。

06
主动出击,不被动应对

在家庭进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时,常见的现象是父母总是被动地跟在孩子后面处理各类行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这样干预的结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父母或老师在主导着每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主动设计各种社交游戏和经历,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行为准备完善的备选处理方案。

社交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孩子们建立和发展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互动、沟通和分享情感。这对于他们融入社会、建立友谊和独立生活具有重要意义。